隨著網路、社群媒體的發達,個人的影響力愈來愈不容忽視,各方 KOL(關鍵意見領袖,Key Opinion Leader)除了分享自己的想法外,也開始思考怎麼「知識變現」,也就是把知識滿轉化成產品或服務,進而變現獲利。
但隨著進入者愈來愈多,知識變現所處的數位學習產業已成為紅海,而且雖然多數人都知道,要提供更多價值才能提高獲利,但問題是:A單位可以請名師甲授課,B單位也可以請;A單位可以開某主題的課程,B單位也可以;A單位可以投廣告招生,B單位也可以。
那麼,究竟該怎麼創造更多的價值?數位學習產業該如何轉型,才能變現帶來更多獲利?
轉型要成功,必須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,設計解決其痛點的商業模式,則用戶買單自然水到渠成。以下我從三個面向說明顧客的痛點為何,與該如何設計對應的商業模式並解決:
一、學習前
消費者在學習前的痛點,通常是想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,卻不知道該學什麼才有助於得到。因此,想增加消費者學習的誘因,拉大銷售漏斗的前端,成功案例的經驗分享很重要。
也就是藉由一個有做出實績已經成功的人,分享其突破困境獲得成功的關鍵心法,就能讓消費者清楚知道,自己如果做了和講師一樣的事,能得到什麼明顯的好處,進而加強消費者的學習動機與意願。比如台灣最大電商社團TeSA正是照這個邏輯,規畫每周四晚上的創業家之夜,邀請成功創業家分享其創業心法,並帶動其他創業、電商、行銷課程的銷量。
二、學習中
消費者在學習中的痛點,通常是孤獨,因為「用同樣的方法,不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」,要獲得自己沒有的東西,改變是必然的。但改變總是伴隨著痛苦,故有人一起學習成長是必要的。畢竟人們在面對挑戰時,最需要的往往不是建議,而是陪伴。
至於作法,可以規畫多人同行的票種、設計學長姐制度、或建立學習的FB社團、LINE群組等,讓學員不是一個人,而是能有一群彼此交流、分享經驗,一起成長的夥伴。
三、學習後
消費者在學習後的痛點,通常是實作遇到問題,但沒有人解答。雖然多數時候在學習群組中發問,講師都會回答,不過因為課程已經結束了,學員有問題通常也不太敢問,或只敢問幾個問題,不敢問太多。
還有個可能是,學員不明白自己遇到的困難為何,而不知道該問什麼問題,此時如果可以做一個付費問答的社團,往往就能解決。作法可以是以一年為限,因為有付費,學員不會有不敢發問或問太多問題的狀況。
針對不知該問什麼問題,講師可以在社團中整理幾個常見的問題與答案,讓學員參考而了解怎麼提問。此外,這個付費社團還能衍生出新的生意,比如後續學員請講師進行顧問輔導案,或者講師在問答的過程中發現新需求,而能開設新課程等。
顧客不嫌你貴,而是嫌你沒價值。以上提供學習前、學習中、學習後三個面項,讓身處數位學習產業的你,知道可以朝哪個方向,創造更多知識變現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