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而立見/數位管理者的戰略思考

顯而立見
3 min readOct 7, 2020

--

對企業領導人來說,永不停止讓公司進化,所以數位轉型是必然的。

台灣目前有 88.6% 的企業在數位轉型上,仍遇到相當大的挑戰。

這次的疫情雖然對企業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,但以往沒有時間可以研究、執行,現在就是最好積累未來競爭力的時刻,成為市場頂尖的 20% 卓越企業。

但實際要怎麼做?首先是確定目標。

進行數位化商業轉型,目的無非是為了要找到企業盈利的第二曲線。

怎麼找?之前的專欄我曾分享了關鍵要素與衡量指標,

但對管理階層來說,有兩個戰略思考點──#均衡與多元。

一、均衡

不只是目標的均衡,執行數位轉型時從過程到結果的設定,也需要符合均衡。

均衡由兩點組成:#損失可接受 與 #競爭要存在。

先來講「損失可接受」,例如人類追求身體健康是目標,但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需要的營養需求(過程)都不一樣。

如果以人比喻企業,每個企業適合的營養各不相同,而同一家企業處於不同階段,所需的均衡也不相同。

不過,往往難以確認此時此刻,最適合自家企業的均衡點是什麼,

且追求某部分的營養,也會造成另外部分的營養成分損失,如預算給電商部門多一點,給實體門市的預算勢必就少了點,

於是處處瞻前顧後,無法做到有效轉型。所以要具備損失可接受的心態,在過程中 #快快做、#快快試錯、#快快修正。

再來說「#競爭要存在」。

市場上有競爭對手其實是好事,因為消費者有得比較。

舉例來講,你要怎麼確保自己推出的服務或產品會暢銷?

答案是,要做到「消費者想要,我們能提供,競品難提供」。

如果自己與競品都能提供同樣的價值,那消費者會選的就是價格最低的那方,

所以我們若能提供競品無法給的價值,即使價格較高,也不需擔心賣不掉!

二、多元

數位轉型所需的人才不僅專業取向,更要有不同生活經驗的人才,以產生化學變化。

管理學大師克里斯汀曾提到,「不少一流企業的失敗,#是源自它們只專注複製既有的成功,忽視破壞式創新的威脅。」

實務上要注意的是,新進人員可能會因為與既有團隊價值觀上的差異,而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,

此時解決方法是讓團隊成員參加內部活動,除了彼此熟悉,更應著重聆聽他人跨業的成功經驗分享,激發更多創意火花及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馬雲說過:「晚上想想千條路,早上起來走原路。」顯示人天生是遵照著慣性做事。

企業若想轉型成功,打破既有慣性非常重要,因此在做戰略思考時,要注意均衡跟多元 — — 抱著損失可接受的心態,從競品無法提供的價值找出方向,

並著重多元,從不同生活經驗的員工或外部顧問身上學習,聆聽並吸收他人成功經驗,內化成自己的思維模式,

最終打破既有慣性與僵化的做事邏輯,讓公司營運再創高峰。

--

--

顯而立見

游移於新創與大型企業的生涯中,一路找尋剩餘價值再利用的借力使力高反差方案。看不到的風景才是最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