嘗試數位化商業轉型的企業,一旦明白商業模式和獲利模式如何平衡,
也確認自己是提供產品、服務或平台的各種模式定義,緊接著就是「執行」的問題。
其中,「123 原則」是我在零售業與電商業近 20 年來的所彙整出的經驗法則。
這個原則的重點是「搶時間」 — — 快速的測試、快速的修正。
前提是,要先定義好做什麼?要改哪裡?
「1」是運用補貼讓準客戶變成用戶。
補貼意指遠期補貼,好處是降低當前現金流的財務壓力,但要注意是「限定時間補貼」。
零售業是一個典型是很依賴現金流的生意,最近的家樂福併購頂好、JASONS 超市的新聞(這也是一種變相的補貼操作),為的是什麼?
除了宣示打造台灣家樂福成為零售市場的全通路領導品牌外,更因為那將代表增加其採購能力,
商業規模擴大就會產生效益,這是一種讓市場占有率擴大的捷徑。
「2」是快速聚集
意指在補貼時限到期前,快速累積用戶或養成消費行為。
比如使用新租車服務 X,前 7 次租車 7 折,就能快速養成市場選擇 X 租車服務的習慣。
因為人不是以理性思考邏輯為選擇,也不是感性的情感驅動,而是慣性的行為選擇。
企業必須認知「客戶就是通路」,快速累積用戶或養成消費行為,能使客戶拉客戶更有用。
「3」是在時間差的補貼範圍內(時間到之前的補貼範圍),強化用戶留存度、提高退出的門檻。
最有效的心理與經濟並重的行銷模組分兩個層次:
一、用戶會想的實際利益會不會因補貼消失?
運用不限時把握就會失去的誘因,引導用戶的消費行為改變;
二、由於人們害怕失去,所以得設計出如果不繼續使用,消費者拿到的補貼就會消失,
如越買越便宜就是一種強化退出門檻的方式。
「123 原則」操作得宜,可以是長期計畫也可以是短期活動,
當中收集到的消費者數據資料,會是獲得新的「123 原則」運用的下一階段方向,
也就是數據科學運用得精髓,而企業將在不斷的轉型中獲得新的執行方式。
生意,不只是數字科學,更是門哲學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