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十年全球新聞媒體相關行業的營收持續向下,主因多是廣告收入大幅減少,以及讀者習慣改變(以線上閱讀為主)。不過,這不是單純的媒體形式由平面到數位那麼簡單,而是科技的改變,逐步導致讀者心理上的轉換,也因此,僅僅是把內容由線下搬到線上,新聞媒體並不能改變自身命運。
數位網路打破了新聞媒體依靠經驗和特許地位建立起來的「信任」和「獨家」兩大特性。過去,傳統新聞媒體有完整的議題設定能力,通過具有權威的編輯、記者在版面上強化某一新聞事件,或者通過頻繁報導某類話題而引發大眾對特定議題的注意與討論。如今,數位平台的演算法決定了大家會在線上看到什麼。
這是一種權力的轉移 — — 設定議題的權力轉移到了網路鄉民、一般大眾的手裡。舉例來說,以記者的專業來說,一個記者不可能精通365行,但2,300萬人中絕對有精通356行的365人,這些人在特定議題上絕對比一般記者專業,當他們有能力、意願加上基本的網路技術,其影響力就超越任一名記者所能達成的。
那麼,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來思考:當新聞媒體放下「信任」和「獨家」兩大特性後還剩下什麼?關鍵是「觀點」。
新聞業想要360度記錄,讀者則是各自找15度~45度了解新聞。
「觀點」相對於消費市場、品牌行銷來說,就是「定位」。新聞媒體業的定位就是特定觀點,例如兩個媒體在同一篇報導的結論可能完全相反,這是因為記者的觀點與切入角度不同所造成的結果,而採取特定立場的讀者,會以行動支持特定立場媒體所採取的特定角度,以影響大眾帶動風潮,造成社會主流趨勢往你希望的方向前進。
未來新聞媒體的關鍵是一種「信念經濟」,而非傳統的信任、權威、獨家,看看公視的慘劇就知道。
在台灣,平均每十人就有三人(29%)認為一般民眾製造的不實訊息問題最令人擔心,高於全球平均的13%。而公視自2018年起再次蟬聯最信任的媒體品牌,儘管兩個受訪者之中就有一人認為其內容值得信賴,但實際上收看公視的數字很低,16個媒體的排行榜中排名倒數第二。
最受信任的媒體卻是最少人看的媒體之一,這點就是尚未理解「信念是優先於信任」這個概念所造成的結果。
信念,讓你從特定觀點切入報導,而特定觀點吸引特定立場的大眾。這個大眾,為了宣揚自己的理念而用行動支持特定媒體,這才是傳統媒體業必須轉型的關鍵。
當然,傳統教科書中不斷強調新聞中立、客觀、無特定立場等是最高指導原則,但這明顯與現在的市場現實狀況不符,相關的新聞指導原則也應該因應情況環境時空背景而有所修正。
舉例來說,是否可以有一新聞媒體是從上班族的角度出發做新聞?有一種是從老闆的角度?有一種是從單親媽媽的角度?這並不違反新聞中立客觀,只是對一項新聞事實的觀點不同,由老闆的角度看瘦肉精事件與媽媽的角度看瘦肉精事件,我認為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篇報導,不是嗎?